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后真相时代,公共讨论需要慢下来

时间:2025-09-09 12:41:00

张铮 袁欣瑶

“贵阳女子怒砸保时捷 911”“中国籍女子嫁到外国贫民窟求助回国”等近期热传视频,接连被戳穿是为博取流量而精心策划的摆拍造谣。这些乱象,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误导了公众认知,甚至带偏了网络舆论。确实,随着社交媒体快速迭代,不只资讯类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长短视频、娱乐、生活服务类网络平台都成为公共舆情策源地,拥有了公共讨论的空间,但遗憾的是,人们越来越察觉到,在网络上,“所见未必真”“所听未必实”。在后真相时代,公共讨论尤其需要慢下来。

必须认识到,网络空间的情绪蔓延广而快,比事实更早到达,这是必然规律。一个视频片段、一段文字截图、一张随手拍的照片,都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席卷舆论场,吸引无数人转发、评论。但另一方面,这些网络“民情”是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维度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媒体生态快速变迁带来的主流媒体公信力显著下降,社会心态的关键引导力来源日益分散,公众关切度高的社会分配、贫富差距、教育公平、食品安全等热点事件回应与处置延宕产生的民众耐心消耗,算法媒体引发的信息茧房与观点极化,加速社会与个体上升空间焦虑……在如此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看似不易察觉或轻描淡写的草蛇灰线,往往成为特定条件下爆发的“扳机”,极易产生公众情绪的流瀑现象。而当裹挟着不同观点和视角的情绪汹涌相遇,就容易被推波助澜变成钱塘潮一样的碰撞。

特别让人担忧的是,理性和克制在页面刷新和信息洪流中被明显稀释。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个体极易被“标签化”。观点是无暇被细听的,发表观点的人很容易被简化为某个身份、立场或符号,对立面的矛头会越过屏幕,直指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发表过的言论甚至家人。这种去个性化的过程,让人失去对他者的感知,被围攻的对象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只是某种可以攻击的类型。“开盒”正是最为集中的表现——它摧毁了法定的隐私边界,把舆论从针对具体行为的讨论,引向了对人的全盘否定。更重要的是,这种攻击往往打着“公共监督”或“伸张正义”的旗号,掩盖了其本质上的暴力属性。当“曝光”成为快感,当“群体正义”越过法律与伦理的界限,就早已失去公共讨论的应有之义。

值得警惕的是,“事实”和“真相”的语义已经发生了变迁。视频的拍摄角度、剪辑顺序、配文语气,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叙事方向;录音或聊天记录一旦脱离语境,也可能被赋予完全不同的含义。在短视频和热榜机制的高频刺激下,人们会将情绪替代判断,把转发当作“参与”的全部。算法推送的单一化叙事不仅容易加剧立场对立,还很可能让中间立场和复杂观点失去空间。当集体情绪一次次在高点聚合、快速散去,公共记忆被压缩,许多本该追问的问题在情绪退潮后便无声消失。信息的短期爆发与长期遗忘交替上演,理性反思与改进的能力难免遭到削弱。

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政府、平台、媒体和网友共同发力。政府用法律法规建立底线,对隐私泄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行为明确界定,细化执行细则,建立快速、可执行的追责机制;平台调整算法逻辑,降低极端化内容的推荐权重,在热点话题中引入事实核查标注或“真相进度条”,让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信息的不完整与可能的变化。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也应保持克制,重拾深度报道的功能,在细节尚不明朗时避免使用情绪化标题或暗示性叙事,在舆论高峰时应同步提供多方信息与背景解释,防止公众被单一叙事裹挟。

然而,再精密的法律条文、再智能的算法过滤、再专业的媒体报道,终究需要落地为每个网民的自觉行动。提升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公民的必修课:在信息高度不确定时,学会延迟判断,不急于转发和表态,是避免被情绪绑架的第一步;在情绪被刺激时,刻意给自己冷却的时间,可以减少冲动带来的伤害;主动跳出“信息茧房”,接触不同立场和来源的信息,是抵御偏见的必要方法;分清事实与观点的界限,在核查之前保留怀疑,是保障判断质量的底线;在真相尚未明朗时,选择沉默,这并非冷漠,而是对事实和公共讨论的尊重。这样的自律,不仅能防止自己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手,也能在无形中扩展理性声音的生存空间。(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