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
秦翼 张丹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1938年1月,《抗战电影》创刊号刊发《全国的银色战士们起来》一文,号召中国电影界同仁为抗击侵略者共同奋斗。文中“我们的摄影机等于机关枪,我们的水银灯等于探照灯”的呐喊掷地有声,映照出抗日战争时期电影人共赴国难的坚毅身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那些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抗争故事,正通过中国电影人留下的历史影像,清晰地铺展成震撼人心的“记忆之场”。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生动诠释。
一
中国电影人既是全民抗战的参与者,更是勇于担当的记录者。烽火岁月里,流动的电影放映队为苦难中的百姓播撒希望;和平年代中,闪耀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影像,提醒着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些影像的创作者与记录者,绝大多数已离世,甚至未曾在自己记录的影像中留下身影,但他们摄影机里转动过的胶片,早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永恒的历史存证。秦翼、张丹的著作《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正是在这一维度上,展开了中国电影史上震撼人心的叙述。
该书以中国电影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体奋斗为叙述主线,但其聚焦对象并非局限于直接的抗战题材电影,而是将视野延伸至更宏大的电影史发展时空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该书与14年抗战史相契合,构建了清晰的线性叙事脉络。对于全面抗战爆发前的电影生产,作者着重挖掘典型故事片的象征意义。比如,《壮志凌云》《狼山喋血记》《桃李劫》《风云儿女》《青年进行曲》等作品,因受限于当时国民党政府严苛的电影审查机制,缺乏直接“抗日”的表达空间。作者通过文本细读,提炼出这些影片中隐喻性的场景、细节与台词,剖析并勾勒出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中国电影界抗日救亡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趋势。
对于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电影生产,本书则从文艺影像与纪实影像两个场域展开论述:前者以抗战故事为主,有着鼓舞士气的叙事及动员力量;后者则以抗战实录为核心,承载着激励与记忆的双重媒介功能。
在空间维度上,该书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电影生产图景。尽管战时国土是分裂的,但电影人的奋战却是彼此呼应、互相联结的。关于解放区的电影创作,从抗战电影社到延安电影团的变迁,从《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到《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传奇,作者均置于人民文艺确立的大背景中进行讨论。对于国统区的电影生产,该书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制”“中影”“西电”等官营电影机构的不懈努力,重点厘清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长空万里》《民族万岁》《华北是我们的》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时,作者尤为肯定民营电影业的贡献,一是电影机构的西迁保存了抗战电影的有生力量,二是电影人纷纷投入机构化、组织化的抗战宣传中,体现出保家卫国的集体担当。纵而观之,本书“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叙事,正凸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电影抗战”中展现的强大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
回归到冲锋号角吹响的战场与万众一心的时代,该书营造出厚重而生动的历史氛围。作为20世纪前半叶最流行、最受欢迎的大众文艺样式,电影不仅是影像文本,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聚焦电影与抗战的交响共鸣,用大量篇幅再现电影在全民抗战中构筑的宣传与动员场景。
在百姓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音乐传播较之于影像传播,有着更广阔的覆盖面。电影歌曲从胶片光影中抽离后,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力与意义延伸。《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毕业歌》《大路歌》《我们的家乡》《思故乡》等电影歌曲流传至今,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本书讨论重点在于将这些音乐作品还原到电影生产的历史现场,提炼其所承载的抗战精神。作者在论述中撷取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歌词,它们或激越昂扬,或深沉厚重,穿越岁月长空,在字里行间闪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光芒。
该书还着重叙述了郭沫若担任总队长的军事委员会电影放映队,以“十个机械化宣传部队”的文艺轻骑兵阵容,在广袤国土上开展放映活动,汇入“文章入伍”“文章下乡”的全国抗战文艺宣传热潮。同时,延安电影团放映队在根据地的放映活动也被细致还原。作者指出,放映队不仅大量播放同盟国的战争影片,还通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自制影片的播映,向广大民众传递解放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该书进一步展开了战时中外电影交流的讨论。一方面,作者引证历史文献,描述《热血忠魂》《保家乡》《八百壮士》等影片在海外传播的热烈景象,“全世界每个大城市里都可以看到实录中国英勇抗战的巨篇”;另一方面,阐述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抗战的影像记录,如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留存的长卷“孤证”,几经辗转突围至海外后产生巨大反响,唤起世界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美国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之《中国之抗战》、获第14届奥斯卡纪录片特别奖的《苦干》、荷兰导演伊文思拍摄的《四万万人民》等作品,在本书中均有详尽介绍。
《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建构起电影产业(事业)、影像文本、传播场景三位一体的抗战电影史叙述格局。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本书对14年抗战时期全面而细致的史料爬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的空白,同时展现了抗战影像史的研究空间——无论是影像生产过程的考证、散失影像资料的发掘,还是单个影像文本的分析,都值得更多研究者投入热情与关注。对于大众阅读而言,人们能从书中感知影像视角下的悲壮抗战历史,甚至可“按图索骥”观看留存至今的历史影像。更重要的是,人们不仅能看到摄影机镜头中的热血山河,更能看到镜头后注视战场、心系国家的中国电影人。
(作者:刘永昶,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