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2025最美教师】叶水云:织梭为笔育桃李

时间:2025-09-07 07:56:00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韩夏

【名片】

叶水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骨干教师,被称作土家织锦“学院派”代表人物。她踏遍土家山寨,搜罗千份遗珍,实现非遗“云端”活态传承;她传道授业解惑,躬耕讲坛40载,累计培养学子徒弟3000余人,让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她织技高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故事】

近日,走进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师工作室,57岁的叶水云俯身木制织机前,手执织梭,翻飞如蝶,转眼间彩线斑斓成画。

痴心破译:土家织锦技艺惊艳世界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西兰’意为铺盖,‘卡普’意为花,即土花铺盖……”叶水云兴奋地打开话匣子。

“从小就是喜欢,就嚷嚷着要姑婆教我。”叶水云的姑婆叶玉翠,是老一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叶玉翠的教导下,勤奋好学、天资聪慧的叶水云很快上手。

1988年,21岁的叶水云考入凤凰县职业中专学习工艺美术。

为让土家织锦千年技艺焕发时代生机,叶水云全身心地沉浸在绚烂的色彩中,她学习黄永玉大师的彩墨荷花技法,反复试验彩绘蜡染十余年。

她独创的“色彩推移法”和“半格工艺法”,打破了传统织造工艺中“化圆为方”的局限,开辟土家织锦色彩“渐变”工艺。

她创作的土家织锦《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栩栩如生,宛如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光,原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鸡盒子花》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匠心守护:从“指尖记忆”到“纸上春秋”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土家儿女便用织锦图案将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记录下来,土家织锦像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诗。”叶水云深感重任在肩,如果不尽快建立起规范的教学体系,土家织锦技艺将后继无人。

2019年开始,她担纲“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创新资源库——土家织锦技艺”国家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教学。

叶水云带着青年教师赵静等,前后到武陵山区近百个土家村寨调研,采集整理出“阳雀花”“椅子花”等200多种土家织锦纹样。

她认为,非遗与互联网“连接”是活态传承的关键。

线上教学资源不够,叶水云就拿出自己积攒几十年的“家底”——上百件从民间收过来的“老花”作为课程案例一一拍照上传。

录制土家织锦的织造过程时,叶水云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她不厌其烦地重复手上操作,让镜头收录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她还在课程中加入动画、民间非遗传人现身说法、设计交互软件等趣味性内容。她白天上课,晚上加班是常态。

两年多时间,叶水云带领青年教师制作55个微课、63个文本、99个视频等课程资源,编撰完成《土家织锦技艺》课程,成体系介绍土家织锦技艺、历史及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土家织锦技艺和文化永久保存。

薪火相传:织机声中跃动振兴脉搏

土家织锦技艺线上课程推出后,很快便吸引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线上求学。

“土家织锦是一种三层经线开口、彩色粗纬显花的纬锦,多用丝、麻、棉等材质,以‘通经断纬、反面挑花’的织造方式挑织而成。”叶水云登录数字平台,课堂有声有色,以往枯燥的理论内容,变得更加鲜活容易理解。

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尊重传统基础上,对土家织锦进行花式创新,让民族符号和时尚元素相结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学生将纹样拆解,重新排列,制成更具“现代味”的围巾、眼罩、抱枕……多项学生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摘金夺银。

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桃介绍:“叶水云的学生秧梅开、王丹丹刚进公司不久,就凭借出色表现,分别担任公司的设计总监和一级绣娘。”

以校为家、倾尽心血,叶水云累计培养学生、徒弟3000余人;其研发的100多种融合非遗元素的旅游产品畅销海内外。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