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界河奔流说古今

时间:2025-05-21 10:50:00

  波澜壮阔的额尔古纳河,蜿蜒流淌、生生不息。它在养育了北方各族儿女的同时,也见证了额尔古纳的历史发展。

  公元一世纪,拓跋鲜卑祖先从鲜卑石室出发南迁大泽,曾在额尔古纳长期居留。隋唐时期,蒙兀室韦部落在这里游牧狩猎。十三世纪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这里是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撒儿及其后人的封地,他们居住的黑山头古城是当时蒙古王公贵族的政治文化中心。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额尔古纳河成为中俄界河,清王朝开始实施巡边、呼伦贝尔八旗驻防、设置卡伦等守卫边境。

  额尔古纳市因额尔古纳河而得名。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额尔古纳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富边、强边的戍边史,也是一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史。

  在这个拥有大河流、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的美丽城市,源远流长的戍边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等交相辉映,为这块神奇土地增添了无穷魅力。

  额尔古纳市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强边固防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路。

戍边:勇担使命写忠诚

  额尔古纳市西北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674.89公里,约占内蒙古对俄边境线的63%。

  回溯额尔古纳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各族群众在“固边、稳边、兴边、富边、强边”过程中形成,蕴含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备边疆特征、历史特色和军事特点,以“爱国、担当、团结、忠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戍边文化,始终与额尔古纳市的发展相伴随,成为额尔古纳市鲜明的文化印记。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王朝开始实施巡边、呼伦贝尔八旗驻防、设置卡伦等守卫边境。各民族人民在此戍守边疆,共同生活,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戍边文化,涌现出许多忠诚奉献的戍边英雄。

  1907年被任命为暂护呼伦贝尔副都统的宋小濂,为加强边疆防卫,亲自踏察额尔古纳河沿岸1500余里国境线的水土风物,写出《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他整顿重设21座边防卡伦、创办学校、设置警察、清理税制,在抗击沙俄、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此外,像珠尔干河总卡官赵春芳、毕拉尔河卡伦卡官吕瑞甫等,都为守卫国家边境安全、领土完整奉献了热血与忠诚。

  “九一八”事变后,以夏尚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额尔古纳境内秘密开展活动,“反满抗日”此起彼伏。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至1962年,为支援边疆建设发展,国家从昭乌达盟、山东迁来782户3422人,成为边疆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一代代的边防军人在界河边驻守,用热血与生命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2015年12月30日,伊木河边防连连长杜宏在前往哨所途中,因天气寒冷、雪大坡陡,不幸从断崖上滑落牺牲。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10多位边防军人牺牲在岗位上,他们的名字被额尔古纳市人民永远铭记。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理论研究、培育文化标识、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讲好戍边文化故事,全方位多维度打造“戍边文化”品牌,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固边:五位一体保安宁

  这几天,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护边员李勇正忙着在界河周边巡视。

  今年46岁的李勇是第四代俄裔,他几乎每隔几天都要去界河附近巡边、踏查。看到边境的铁丝网破损,就进行维修;看到可疑人员就及时向派出所报告。“我当护边员已经4年了,派出所经常组织我们进行边境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我也积极按照要求定期护边、巡边,为边疆稳定出一份力。”李勇自豪地说。

  走进额尔古纳市室韦边境派出所大院,整体为红砖结构的三层瞭望岗楼十分醒目。岗楼内,清代在呼伦贝尔边境地区设防和卡伦发展大事记等图片历历在目。这座建于1964年的岗楼,在维护边境安全和打击边境一线违法犯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已经成为“红色前哨”卫国戍边文化基地。

  派出所副所长姚升东说:“近年来,派出所深入实施‘文化+旅游+警务’战略,依托瞭望岗楼,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我国边疆的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戍边故事,教育激励各族群众爱国爱边。派出所‘红色前哨’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大思政课国家安全教育专题实践教学基地’。”

  身处边境前沿的额尔古纳市各族群众,人人爱边护边,自觉肩负起维护边境安全的神圣使命。

  2024年国庆前夕,中共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委员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苏木党委书记达富拉说:“苏木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建立边境苏木与驻地军警部队议事协调机制,持续巩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体系,凝聚起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的磅礴力量。”

兴边:文旅融合谱新篇

  有国就有边,有边必设防,强边必兴边。额尔古纳市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兴边富民的有力抓手,为强边固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额尔古纳市望见·林悦自兴森林康养度假区,一幢幢俄式风情的木刻楞特色民宿,带给旅游者全新的观光体验。度假区副经理孙清宇介绍,度假区将屯子内29栋56户林场职工家属房整体改造而建成。2024年运营以来,已经吸引区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在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登上刻有“亚洲第一湿地”标志的山顶观景台,远处的山峦、近处蜿蜒流淌的根河与额尔古纳市容市貌尽收眼底。

  走进呼伦贝尔生态体验馆,坐在9D影院动感座椅上进行实景体验,呼伦贝尔广袤的森林、宽广的湖面、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湿地、美丽的城市等都得到了全景式呈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久久难忘。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负责人白吉强介绍,额尔古纳湿地拥有苇塘、塔头、乔木、灌丛、草甸等多种景观类型,是目前亚洲物种最丰富的湿地系统,享有高纬度低海拔木本第一湿地的美誉。

  2024年5月,“额尔古纳河右岸”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在北京发布。红春绿夏金秋银冬额尔古纳河右岸精品旅游线路,湿地森林深度体验游、民俗文化体验游、草原穿越畅享游等旅游线路,吸引着各地游客。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木刻楞精品民宿、俄罗斯族传统节日巴斯克节、油画写生基地、列巴制作等已经成为知名旅游品牌。

  额尔古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于忠莉说:“额尔古纳市素有呼伦贝尔缩影的美誉。11家A级景区、800余家酒店宾馆,为各地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荣誉,成为额尔古纳市的亮丽名片。2024年,额尔古纳市累计接待游客413万人次,旅游收入95亿元。”

  文旅融合发展,增进了中俄界河两岸人民的交流,中俄文化学术交流和青少年研学不断加深,每年在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和俄罗斯奥洛契地区隔界河搭建的中俄界河大舞台文艺互动演出,已经成功举办8届,受到了两岸群众及国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已经成为额尔古纳市的外宣品牌。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