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开屏见“好”|26载守护“折翼天使”,她说:“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时间:2025-09-07 08:16:00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萱萱,今天的毛笔字想写什么?”刁庆庆温柔的问询,让孤独症女孩萱萱(化名)眼底泛起一丝光亮。

从18岁怀揣憧憬踏入肥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到成为孩子们口中的“刁妈妈”,26年间,特教教师刁庆庆用双手托举过太多“折翼天使”,让他们在爱的光照下重寻飞翔的力量。

“这里的讲台,不只需要课本,更需要拥抱。”初入特教领域,面对缩在角落、不会穿衣、不懂表达的六七岁听障儿童,看着他们澄澈又惶恐的眼睛,刁庆庆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

蹲身教孩子系鞋带,用手语比画“别怕”,夜里搂着哭闹的孩子入睡……渐渐地,“刁老师”的称呼里多了依赖,孩子们扯着她的衣角喊“妈妈”。

对待这群孩子,耐心是必不可少的。看着同事们手上总带着新伤旧痕,刁庆庆说:“被抓得一块一块的是常态。”但比起身体的疼,家长那句“我想比孩子多活一天”更让人心如刀绞。

2014年,重度孤独症儿童萱萱的到来,给她带来最严峻的考验。女孩情绪失控时会抓挠自己,也会突然扑向旁人。一次萱萱自残,刁庆庆下意识用手臂护着孩子,尖利的指甲瞬间嵌进她的脸颊,血珠渗出来,她却死死抱着孩子轻声哼唱,直到哭声渐歇。

后来,她带着萱萱趴在地上玩积木,用毛绒玩具模拟“拥抱”,一点点敲开孩子紧闭的心门。当孩子第一次主动牵起她的手时,刁庆庆喜极而泣:“那是爱的力量,比任何奖状都重。”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找到钥匙的老师。”通过观察萱萱的一举一动,刁庆庆发现,孩子对色彩敏感,就买来颜料;见她喜欢摆弄毛笔,便教她写毛笔字。

如今的萱萱,不仅能生活自理,书法作品拿了全国大奖,还会拍视频,笑起来,眼里像有星星。“是她成就了我。”刁庆庆望着满墙萱萱的画作,语气里满是骄傲。

刁庆庆熟悉深夜和凌晨的校园,以及保安大爷。为给每个孩子定制“专属课程”,刁庆庆白天泡在课堂,晚上啃特教书籍,办公室的灯常亮到保安锁门时提醒她。可正是这份执拗,让她带领团队首创了以生活课堂为主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为每个学生制定IEP(个别化教育计划),把“自理能力”课搬进食堂、宿舍和菜园。

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后,刁庆庆接手学前康复教学。4岁孤独症患者小宇像活在玻璃罩里,从不发声。她熬了无数夜,研发出“1443”医教康教结合模式,把课堂变成“动物世界”:用小熊蹭脸颊,学小狗叫逗他笑,讲长颈鹿的故事等等。

三个月后,当小宇含糊吐出“老师”二字,刁庆庆抱着孩子哭了。这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声对外界的回应。如今,肥城市特教幼儿园已帮助202名残疾幼儿康复,21个孩子像小宇一样走进普通学校的课堂。

除了校园内的日常坚守,她还兼顾着校园外的“移动课堂”。2015年肥城成为“送教上门实验县”,刁庆庆第一次去偏远乡村,血友病少年小坤蜷缩在床上说:“老师你们过来,我好像有了快乐”,让她瞬间红了眼。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她带着团队把课堂搬进农家土炕、田间地头。有家长曾冷漠地说“教了也白教”,她就每天帮忙喂饭、做康复,用“送知识、送康复、送温暖、送支持”焐热家长冰封的心。

十年间,送教队伍从10人扩至45人,服务学生从30人增至180余人,“移动课堂”举办了3万余次。

面对外地学习请求,刁庆庆将“1443”模式、主题式康复课程细节整理成册,毫无保留地分享。她说:“我们只能服务有限孩子,把经验给更多人,才能让更多星星发光。

有人问她图什么,刁庆庆指着萱萱刚发的视频笑:“你看,爱会传染。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编辑 刘宪伟 设计 吕文佳 实习生 苏羽佳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