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伟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了《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互联网平台的价格内卷等乱象,有新规来整治了。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涉及数千万网络经营主体、众多灵活就业人员、9亿多网络消费者,赋能千行百业。然而,随着平台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系列定价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让商家和消费者头疼不已又无可奈何。
平台价格标示的不规范。各种复杂的优惠规则、虚假的原价标注,把消费者绕得晕头转向。在某平台上看一件商品,价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有时候,你满心欢喜地看到一个大促活动,商品打着超诱人的折扣,到手一算优惠力度还不如平时呢。一些平台经营者凭借自身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强制要求商家参加低价促销活动,甚至以限制流量、屏蔽店铺等手段相威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平台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使得市场价格信号被扭曲,无法真实反映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最终影响市场的正常资源配置。
让人堵心的大数据“杀熟”。老用户以为自己在平台上有感情了,能享受点特殊待遇,结果呢?平台利用掌握的用户数据,对经常消费、忠诚度高的用户反而提高价格。经常在某打车平台叫车,突然有一天发现,同样的路程,新用户的价格比你便宜不少,这不是妥妥的被“坑”了吗?相关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都表示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大数据“杀熟”,已然成了互联网平台的一个顽疾。
平台之间失控的价格内卷。为争夺市场份额,一些平台搞低价倾销,前期疯狂补贴,吸引大量用户,等把竞争对手挤走了,再大幅提高价格。曾经的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虽然让消费者短期内享受了低价服务,但事实证明,市场垄断一旦形成,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况且这种不正当的价格内卷,挤压了平台内小商家的生存空间,很多中小商家苦不堪言。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互联网平台是重要力量。必须清醒地看到,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者价格行为作出一般性规定,但在平台经济领域如何更好落实,还需进一步细化实化监管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是一场及时雨。
在保护经营者自主定价权的基础上,着力规范价格行为、推动公开透明、增强各方协同……《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如是要求,意味着平台不能再仗着自己的优势地位,随意干预商家定价,商家能根据自己的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更自由地定价,提供更有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平台上的价格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再玩那些复杂的文字游戏和数字套路;低价倾销等恶意竞争行为将受到严格监管,平台和商家都得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吸引用户,而不是靠价格“歪招”;政府、行业协会、平台等各方力量将一起发力,共同规范平台价格行为。
规范,是为了更好发展。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在经历“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深刻变革。规范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既是回应民生关切的现实需要,更是构建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平台经济发展从“扩规模”到“优质量”的制度基石,对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下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定价问题,《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给出了及时有力的回应,既让消费者和经营者在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受益,又让平台经济更加健康,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