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今晚报》刊发 | 96岁抗战老兵谢会清 烽火岁月里的生命担当“我手底下没丢过一个伤员”

时间:2025-08-11 11:43:00

 96岁的谢会清是天津市东丽区务本村人,他的人生是一部鲜活的革命史。14岁被抓去当华工,从苦难中历经艰险逃脱;随后在当时的热河投身八路军,从卫生员做起,亲历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烽火与解放战争的洗礼;退伍后回到家乡,先担任村支书为乡亲们办实事,后来成为基层理论宣讲员,将红色故事娓娓道来,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逃离苦难:逃出牢笼寻自由

  1943年,14岁的谢会清在天津被抓走,一路辗转送往辽宁的浦西煤矿当华工。他看着身边同伴眼里的绝望,心里却憋着一股劲:“我不能就这么死在这儿,我得活着出去。”

  那年秋天,监督他们干活的伪军私下抱怨:“小鬼子快不行了,这日子怕是长不了了。”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谢会清心里的希望。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收工的队伍乱哄哄往外走,他和老乡混在人群里,趁看守不备,低着头快步溜出了矿区,一路不敢回头,一口气跑了30多里地。

  天黑后,他们躲在一个庙里,又冷又饿。这时一位拾柴归来的老人发现了他们,看着两个孩子冻得瑟瑟发抖,叹了口气说:“夜里有狼,跟我回家吧。”老人把他们领回了家,端来热乎的玉米粥和咸菜,“那是我这辈子吃过最香的饭。”老人叮嘱他们:“千万别走铁路,鬼子和抓华工的到处都是,沿着山路走才安全。”第二天一早,谢会清和老乡便继续赶路。他们卖掉鞋子换了钱,买了去锦州的火车票。到了锦州后,他和老乡分了手。不久后,谢会清捡到一张去当时热河省叶柏寿的车票,有人见车票崭新,劝他卖掉换点干粮,他却紧紧攥在手里:“我要去叶柏寿,那里总该有活路。”就这样,他独自登上了前往叶柏寿的火车。

  投身革命:守好本分护战友

  在叶柏寿饭馆干活的日子里,谢会清总能听到关于八路军的故事。“有人说他们专打鬼子,保护老百姓,有人说他们官兵平等,不像别的队伍那样欺负人。”那段时间,前线的消息越来越密集,街上时常能看到逃难的百姓,说鬼子在各处疯狂扫荡,“那时候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把鬼子赶出去,不然永远没有安稳日子过。”

  没过多久,当八路军的招兵队伍来到热河省,谢会清扔下手里的抹布就报了名。部队领导看着这个个头不高、眼神却格外坚定的少年,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年纪还小,先去卫生队照顾伤员吧,这也是打鬼子。”他起初心里还有点失落,偷偷跟老兵念叨:“我想当炮兵,扛大炮打鬼子才过瘾。”真到了卫生队,看到伤员们缠着绷带、疼得直咬牙——有的是在伏击鬼子时被流弹打伤,有的是在掩护群众转移时被炮弹炸伤——他瞬间就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第一次给伤员止血时,他手抖得厉害,绷带缠了好几圈都没系紧。”谢会清记得老卫生员教他:“别怕,你手里握着的是命,得稳住。”从那天起,他跟着老卫生员学包扎、学换药、学识别伤情,白天在病床前忙前忙后,夜里就抱着医书在油灯下啃。伤员疼得睡不着,他就坐在床边给他们讲“等把鬼子打跑了,回家种地娶媳妇”的念想;有人想家了,他就帮着写家信,字里行间都透着“胜利就在眼前”的盼头。

  成为卫生员后,谢会清虽未冲锋在前线,却在后方医疗点撑起了伤员的“生命屏障”。抗战最后阶段,前线伤员一批批送回,药品匮乏、条件艰苦,他常常连轴转,刚处理完这个伤口,又奔向下一个病床,夜里也总守在伤员身边不敢合眼。面对战友的关心,他总是朴实地说:“我手底下没丢过一个伤员,这是我当卫生员的本分。”

  凭着这股认真劲儿,谢会清从连卫生员被调到营里当卫生班长,那年他才17岁。“戴上班长袖标的时候,我一夜没睡着,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得带好弟兄们,不能辜负信任。”后来他又被调到医院当护士长,成了医院里的男护士长。“男同志力气大,抬担架、搬药品都方便,能跟着队伍上前线,在战场上尽一份力。”

  烽火岁月:亲历解放迎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谢会清继续跟着部队转战,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部队时,20岁的他刚跟着大部队渡过长江。“那天街上敲锣打鼓,我们穿着军装,和老百姓一起跳舞、唱歌,眼泪止不住地流。”他说自己永远忘不了那一刻,“这一路太不容易了,多少战友没等到这一天啊。”

  解放战争结束后,部队选拔骨干进入军校学习,谢会清凭着过硬的表现和积极的态度被选中,进入第一航空预科学校学习。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充实的时光。“那时候就想着,将来学好本领,要为新中国出力,让老百姓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他黑眼珠里有个微小的黑点,“不符合飞行员标准”,这意味着他永远失去了驾驶战机的机会。

  谢会清说,他很快他就想通了,“革命工作不分高低,不能开飞机,我就在地面保障战友,照样能为国家出力。”后来听说战友张积慧在空战中,一举击毙美军“王牌飞行员”,创造了空战史上的经典战例,他激动得跳了起来,拉着身边的人说:“看到没?这就是咱们的英雄!咱中国人不怕任何人!”

  退伍后,谢会清曾在当时的山东省荣成县的药材铺工作,后来又在当地医院任职。可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天津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想回去看看。”没想到一回到家乡,就被乡亲们留住了。“大家说我是见过大世面的英雄,让我领着大家干。”他连续多次被村民们选举为村支书,十里八村的人见了他,都亲切地喊一声“谢书记”。他总说:“是党和部队给了我新生,我得为乡亲们多做点实事。”

  红色传承:讲好故事守初心

  离开村干部岗位后,谢会清依然闲不住,成了当地备受尊敬的基层理论宣讲员。为了把故事讲好,谢会清养成了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几十年下来,握笔的关节早已变形,手掌也磨得粗糙,可笔记本攒了厚厚的一摞,上面写满了他的感悟和要点。他总说自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份认真劲儿,让身边人都敬佩不已。

  谢会清的宣讲从不照本宣科,总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动人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课时,他会拿出珍藏的旧照片,指着上面穿军装的年轻自己说:“你们看,爷爷年轻时也和你们一样有梦想,但那时候的梦想是能吃饱饭、不被欺负,现在你们的梦想更远大,可要记得,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了你们追梦的机会。”孩子们围在他身边,听得眼睛发亮,有人会问:“爷爷,您害怕过吗?”他总会笑着说:“怕,但想到身后是国家和老百姓,就什么都不怕了。”

  大儿子参军,给部队官兵宣讲时,谢会清会聊起在卫生队的日子,聊起战友们的牺牲与坚守:“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过去我们靠勇气和信念,现在你们靠科技和实力,但那份忠诚担当不能变。”他走到哪里,就把红色故事讲到哪里,胸前佩戴的纪念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每一枚都藏着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在诉说着信仰的力量。


喜欢就点赞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