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新校新思 育见未来

时间:2025-09-05 08:11:00

位于东区街道的中山市第一中学。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编者按

“新改扩建学校超70所,新增学位超7.6万”——“量”的扩容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质”的跃升。新校区绝非建筑的简单堆砌,其每一处空间设计、每一次科技赋能、每一份人文关怀,都凝聚着对未来教育的前瞻思考。本期言论版,邀请中山多位新建校、扩容校的负责人,畅谈其办学理念与教育哲学,解读扩容浪潮背后的“为什么”与“将怎样”,探讨中山教育的未来图景。

让教育回归本真

王锡文

在中山教育这片土壤上深耕多年,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核心不是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是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师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无论是管理学校,还是帮扶薄弱校,我的理念始终围绕“专业”与“成长”展开,以科学的方法激活教育的内生动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成就“做最好的自己”,让老师在专业发展和育人成效中成就“做最好的自己”。

在探索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我的原则也是“输血只为造血,集团是为了不集团”。从1所成员校发展到6所成员校,我们从不直接掌控成员校的行政权、招聘权,而是聚焦“专业输出”——派1名有年级和处室双重经验的中层干部去当校长,让中山市一中优质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在成员校落地;让对方的干部来中山市一中跟岗学习,从行政管理如行政会议、行政值班,到课堂教学如制定教学计划,备课研课等,跟岗干部全程参与;在教研层面,集团总校和成员校之间实现双向“联考、联备、联评”,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进行同课异构。除管理一体化、教研一体化建设外,近年来集团总校也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正向引导。如邀请成员校师生参与总校成长典礼、校庆庆典和庆祝晚会,在建校115周年校庆晚会上,西区中学等成员校分别有学生参与演出。

“学校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因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我始终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让每一个个体精彩”。就如中山市一中的办学理念一样,我们倡导学生“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核心都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集团化办学,我们遵循每一个成员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集团学校在“和而不同”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和精彩。我们输出的不是“一中模式”的复制粘贴,而是激活每所学校、每个学生的内生动力。当薄弱校能自我良性发展,当学生总是力争“做最好的自己”,集团化的使命就完成了——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作者系中山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努力办质量卓越的湾区名校

胡冬梅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明阳学校(以下简称“明阳学校”)以“明远教育”为核心,构建起“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完整体系。

明远教育以“心中有光明,脚下有远方”为核心理念。“心中有光明”是明远教育的灵魂灯塔。“脚下有远方”是明远教育的实践宣言。当内心之光与致远之路在明阳学子的生命中完美交融,教育便真正成为点亮心灯、赋能远行的伟大力量,为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中国,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远方,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兼具光明心灵与致远力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阳学校坚持“一训三风”,“一训”是指校训“明守本心,协创未来”,是对核心理念的具象化,既暗合王阳明“知善知恶是良知”的价值坚守,又承接“明远四句”中“守正”与“出新”的辩证,还融入明阳企业“坚守初心,协同创新”的精神特质。

“三风”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其中校风“志立高远,成于细微”是学校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教风“守护童心,激发潜能”是教师专业姿态的核心,学风“善问求真,敏行日新”是学生成长姿态的核心。

明阳学校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进行校本表达和实践,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明远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立场,努力培养“心有光、行有向、能有成”的新时代“明阳好少年”。

明阳学校以“明远教育”为办学理念,立足湾区红色沃土,汲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融汇百年人文积淀与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因,构建起“红色基因—人文底蕴—教育哲学—创新能动”四位一体的育人生态,努力做到“育知行合一之光明少年,铸德能双馨之卓越师资,办质量卓越之湾区名校”。

(作者系中山明阳学校校长)

用心搭建孩子成长“立交桥”

刘训强

8月28日,中山市南侨英才学校月山校区正式揭牌。从“良都小学”到“南侨英才学校月山校区”,变的是校牌上的标识,不变的是英才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新校区启用后,英才学校形成“一校两区四部”的格局,首年增加400多个优质学位。随着教学设施逐步完善,未来英才学校两个校区预计可增加优质学位1800个。

英才学校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学校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英才高薪酬高水准招聘一大批优秀的合同制教师,加快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优质师资队伍,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校将启动“青蓝工程2.0”培养计划,为新教师配备“学科导师+德育导师”双导师,通过跟岗实训、跨校区教研、课题共研等方式加速成长。未来,英才学校会用好优秀师资,加快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优质师资队伍,为南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英才学校坚持稳中求进,激活“动力源”。当前,英才学校以“九年一贯制”为新起点,以“贯通培养”的创新思维重构教育生态:落实五育并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思路很明确——德育重“根”,以“三正修身”立品格,深挖南区文化资源,厚植爱乡爱国情怀;智育抓“质”,严管常规落实“六项管理”,守牢质量生命线,更依托南区科学家小镇,组建“小小科学院”,让爱科学、重实践的种子生根;体育强“本”,刚性保障每日两小时运动,更要让体育成为师生成长的支撑,“无体育不教育”;音体美求“活”,多搭展示舞台,提升课后托管服务质量,让每朵“鲜花”都有绽放的舞台。

未来,英才学校将以月山校区启用为契机,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用更科学的课程体系、更专业的师资队伍、更优质的资源配置,为每一个孩子搭建成长的“立交桥”,为南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英才贡献。

(作者系中山市南侨英才学校校长)

重塑老校竞争力

打造教改新阵地

汪培

8月28日,秋季学期开学前夕,崭新的“思泽楼”在中山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横栏中学正式启用,横栏中学建设发展迈入一个新起点。

如果说,校区建设是横栏中学在“硬件上”的一次重要提档;那么,深入推动集团化办学水平,则是该校软件方面的一次重要升级。

2022年4月,横栏中学加入中山一中教育集团,3年多以来,横栏中学总体实现了理念、平台、师资、交流四个方面的“跨越”。

依托中山一中先进办学理念,横栏中学引入先进管理模式,施行“扁平化”管理,实施“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理念,推行“全员导师制”,施行“备讲练考一体化”课堂教学体系,实现了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的迭代升级。

学校坚持“教师发展第一”理念,为教师参与教科研、实现更好发展构筑平台。2024年9月,学校创设了“横中教师学堂”,系统开展分级分类专项研训。过去三年,横栏中学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语文基地校和英语基地校。2024年,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学校,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化、多元化、可持续”的教师校本研训新路径。

借助中山一中教育集团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教育教学研讨会等机制,横栏中学不断加强教师培养梯队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近三年来,学校累计培养市级骨干教师4人,镇学科带头人及名教师8人。在优秀师资带动下,学校近年来教育教学成绩逐年跃升,群众满意度也有明显提升。

在“集团统筹+校区自主”模式下,横栏中学建立起线上+线下教师交流互助机制。加入集团化办学以来,中山一中累计派出2位校长到横栏中学任职,组织多批骨干教师到横中视导;横栏中学安排行政、骨干教师全员到总校开展两周以上轮岗,输送优秀学生参加一中少年科学院学习。校园建设没有止步于此,根据远景规划,横栏中学未来将形成总占地约140亩的“一校两区”格局,五年内学位容量预计增长至近7000人。

横栏中学坚定推动教育改革,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教改新阵地,让这所老牌学校全面重塑竞争力。(作者系横栏中学校长)

传统不丢 创新不止

雷金凯

黄圃镇马新初级中学通过扩建工程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全面提升。此次“扩容”对学校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了教育资源供给与时代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让这所老校得以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承载更多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扩建工程主要解决了两大核心痛点:一是长期存在的学位紧张问题,扩建前学校班额饱和,部分区域学生需跨区就读;二是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滞后问题,过去教学楼设施老化、活动空间狭小,教师办公环境拥挤。

硬件升级后,学校将从“文化传承”和“教学创新”两方面同步提升软件实力,实现“软硬兼施”。在传承优良传统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责任”教育为抓手,把老校“马新崛起,我的责任”的校风融入新校园文化。

在教学创新方面,学校将依托新设施推进多项工作:一是利用新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开展“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在科学实验室做跨学科探究实验,在报告厅开展辩论赛、戏剧表演等,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二是打造“校园文化长廊”,结合新食堂、宿舍楼的公共空间,定期举办书法展、手工展、班级文化墙评比,让新空间成为校园文化的“展示窗口”,激发校园活力。

在学校特色活动方面,学校有着创新规划:将利用新食堂的宽敞空间,每月开展“美食文化节”;利用报告厅架空层和楼顶平台,组织学生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比赛,丰富学生体育生活。

好的学校,是让学生、教师都能感受到校园“归属感”和“成长感”:学生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在宽敞的操场上尽情运动,认同“这是一所能让我好好成长的学校”;教师能在舒适的办公环境里专注备课,在先进的课堂里高效教学,认同“这是一个能让我安心育人的平台”。

展望未来,马新初级中学将打造为“老校新貌”的典范:一方面持续巩固教学质量,依托新硬件深化教学改革,力争让学科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打造“特色课后服务品”,利用新活动场地开展美术、足球、篮球、匹克球、舞蹈、科创等社团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最终实现“硬件过硬、软件更强,传统不丢、创新不止”的发展目标。

(作者系黄圃镇马新初级中学校长)

整理:苑世敏 曾艳春 何伟楠 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