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近日,两名困难准大一新生被骗一事,引发了舆论关注。
长春建筑学院准大一新生小南(化名)讲述了他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学生加入当地教育局创建的助学贷款QQ群,随后将昵称和头像换成与群管理员一致的昵称和头像后,添加小南QQ号实施诈骗,骗走小南3000元。在同一时段,群内另一名学生被以同样的手段骗走500元。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没想到竟然被诈骗分子乘虚而入,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令人心痛不已。为什么刚刚建立的助学贷款群,就能被骗子给盯上?骗子何以能如此“精准”诈骗?该如何防范这样的诈骗?一系列问题值得引发深思。
骗子的伎俩算不上“高明”,却精准击中了弱势群体的软肋。他们冒用学生信息混入助学贷款QQ群,克隆管理员的头像与昵称,以“着急下款”“激活贷款”为幌子,诱导缺乏社会经验的准新生退群私聊、转账“激活”。这种操作的狡猾之处在于,它嫁接在官方公信力之上——学生因信任教育局的指引加入群组,自然容易对“管理员”的指令放松警惕。而目标群体的特殊性更让骗局显得格外卑劣:小南与视障母亲相依为命,他在饭店洗盘子、拖地赚来的4000元血汗钱一下子被骗走了3000元,对于这样的家庭,其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当地教育局创建的“生源地贷款2群”,本应是一个传递政策温度、缓解学生家长焦虑的官方平台,竟然成了诈骗分子精准围猎困难学生的“狩猎场”,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连同另一名学生被骗的500元,这3500元不仅是两个贫困家庭的生计钱,更撕开了一个令人心惊的缺口:即便有官方背书的交流渠道,诈骗分子依然无孔不入,反电诈的防线仍需筑牢。
教育部门的事后补救固然值得肯定,相关负责人提出自掏腰包垫付损失的态度也彰显了诚意,但更重要的是堵住源头漏洞。助学贷款群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理应成为安全港而非风险点。
此次骗局中,QQ群因名称直白、入群无需严格验证被轻易攻破,骗子甚至能冒用学生信息潜伏,暴露了官方平台管理的疏漏——若群聊验证更严格、身份核实更规范,或许能阻断诈骗的第一步。这也警示教育部门需绷紧网络安全弦,对官方交流平台实行实名验证、动态监管,定期发布反诈提醒。公安部门则应深挖诈骗链条,让骗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吃一堑,长一智。高考后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缓冲期”,也是学生遭遇诈骗的高发期。家庭贫困的学生更需警惕“天上掉馅饼”的诱惑,提升防诈意识,牢记“凡是要求转账的都是诈骗”,遇事多与学校、教育局核实,切勿轻信私聊指令。
9年前,山东准大一新生徐玉玉因被骗走大学费用不幸离世,曾掀起全社会对电信诈骗的声讨。近年来,《网络安全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相继施行,反诈APP也日益普及,但诈骗手段仍在迭代升级,令人防不胜防。骗子不会因为受害者的困境而收手,防范也不能因为有了法律和技术手段就松懈,反电诈依然任重道远。唯有官方平台筑牢防线、监管部门持续发力、社会各界共同提醒,“助学”才不会变成“坑学”。绝不能让任何一个怀揣梦想的学子,在大学起跑线上就遭遇“暗箭”伤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