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深处“种”花园
一对90后夫妻把2000平方米荒地打造成花园 用热爱编织田园童话

【开栏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花园。如今,青岛的近郊已经成为很多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闲置的农田变成亲子农场、露营地、乡村休闲花园……这些曾经的“沉睡资源”不仅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更以其被重新定义的文化底蕴和疗愈功能成为市民暂别都市、沉浸乡野的一方净土。青岛早报记者聚焦“我的乡村花园梦”这一话题,采访多位乡村花园、露营地主理人,倾听他们的“乡村花园梦”。

阿浪花园。
霍比特小屋、复古巴士、欧式喷泉、满园繁花……在崂山区北宅街道东乌衣巷社区437号的阿浪花园,一扇不起眼的门后藏着一个犹如现实版童话世界的花园小院。主理人郑瑶瑶与张浪夫妇将对孩子的爱、对自然与对浪漫的执念,亲手“种”进了这2000平方米的土地里,并让它成为受市民游客喜爱的“治愈之地”。

阿浪花园。
闯入“童话花园”的梦境
穿过东乌衣巷社区的寻常巷陌,阿浪花园的围墙与大门像一道分界线,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推门而入的瞬间,视觉冲击让人恍惚置身异国——绿植遍布的院落中,霍比特小屋、复古巴士、露营帐篷、欧式喷泉等布景错落有致,每走一步都能撞见精心设计的景致,仿佛进入了童话中的花园。

阿浪花园。
“进来之前完全想象不到里面是这样的景色。”这是大多数游客的第一反应,而这份惊喜源于主理人“细节控”般的执念。郑瑶瑶笑着说:“院子里种了很多花,就是希望拍照好看。”花园的设计注重细节,比如复古巴士周围种满了蔷薇和风车茉莉,在不同季节盛开的花卉搭配也让花园的景色常换常新。从高低错落的绿植搭配到色彩呼应的布景设计,甚至每扇窗户都被打造成精致的“取景框”,一窗一景,框住崂山的山水田园,也框住了都市人向往的诗意。
阿浪花园巧妙地利用村居和院落,结合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花园小院。在这里,游客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尽情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午后坐在窗前,点一杯咖啡,配一块甜品,看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石板路上,听喷泉的水声与孩子的笑声交织,时间仿佛慢了下来。“在这里待上一下午很惬意。”一位带娃前来的妈妈说,“门一关,院子里很安全,孩子能随便跑,我们也能安心休息。”这种“安全感”与“松弛感”,正是阿浪花园想传递的核心体验。
一场为爱出发的造梦
阿浪花园的诞生始于一个简单的心愿,“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可以安心玩耍的环境。”郑瑶瑶坦言。夫妻俩在青岛生活了10多年,曾在市南区经营海景民宿。有了第一个孩子后,他们开始寻觅一处能让孩子亲近自然的空间。
郑瑶瑶回忆,“有一次到崂山游玩时,我们发现了位于北宅的这处院子,当时这里什么都没有,完全是毛坯房,但位置和环境太合适了,我们就租了下来。”
这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院子最初是一片荒地,夫妻俩从零开始,一点点设计、装修。从想法萌芽到2023年10月试营业,再到2024年4月正式开业,他们用了整整一年半,亲手将荒地变成了花园。
“没有完整的设计稿,想到什么就添加什么。”郑瑶瑶负责整体设计,偏爱南法风格的她,把对房车、鲜花、复古元素的热爱一一融入;张浪则发挥擅长手工的天赋。“整座院子从无到有,从产生想法到设计,再到施工,都是我们自己摸索着做的。当时女儿还很小,不到3岁,我们每天带着孩子来设计装修。大热天的,孩子跟着我们待在院子里,但是她很开心,喜欢玩沙子玩水和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她看着院子一点点变样,也特别开心。”郑瑶瑶说。
郑瑶瑶怀二胎时,花园已初具规模。这份“家庭参与感”让阿浪花园不再只是一个商业空间,更像是家的延伸。尽管面临资金和装修方面的种种挑战,但看到花园逐渐成形,尤其是春夏时节鲜花盛开时,夫妻俩感到无比满足。“初衷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想打造一个家人和朋友随时能来玩的地方。”郑瑶瑶的话道出了关键所在——阿浪花园的浪漫,源于主理人对生活的热爱。
开业即成网红打卡地
作为“小型露营地”,阿浪花园的运营模式很清晰:门票包含一杯饮品,核心价值是提供“出片场景”。“主要还是满足游客拍照的需求。”郑瑶瑶说。这种定位精准把握住了市场脉搏,阿浪花园开业即成为网红打卡地,五一假期单日客流突破100人,平日里有不少情侣、摄影工作室前来取景拍照。
但浪漫背后,是现实的考量。“刚开始试营业时没有卖门票,结果花园遭到了一些损坏,环境也特别乱。”郑瑶瑶坦言,设置门票门槛是无奈之举,“没想到反而留住了真正喜欢这里的客人,回头客很多,许多人能在这里待一整天。”情侣、闺蜜、亲子家庭、摄影爱好者,甚至还有“阿姨姐妹团”,如今,不同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有些阿姨会带好几套衣服来拍照。”郑瑶瑶笑着说。此外,花园还与摄影工作室合作,成为婚纱照和写真的热门取景地。“这里太出片了”成了高频评价。
受天气影响,阿浪花园的客流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天和夏天客人少,春秋两季最多。”郑瑶瑶说,为此,他们摸索出一套灵活的运营机制:春夏秋三季正常营业,冬天则在圣诞节、跨年布景后暂时休业,对植物进行修剪养护,等到次年3月再重新开园。
团队配置也极其简单:平日仅有夫妻俩和3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客人、做饮品、打理花园。“所有工作都是大家一起做。”张浪说。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既保持了服务温度,也降低了运营成本,让阿浪花园能在商业与情怀间找到平衡。
不仅是“花园”更是家
对于郑瑶瑶和张浪来说,阿浪花园不仅是经营项目,更是他们的家。郑瑶瑶说,孩子从小在花园里玩耍,结识不同的人,对成长大有裨益。
阿浪花园所在的东乌衣巷社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自然风光秀丽。花园的出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新的休闲选择,也带动了北宅的乡村旅游发展。“当初开阿浪花园时,在北宅类似的店不多,大家只知道北宅有樱桃。现在这里多了很多露营地、咖啡店,文旅氛围更浓厚了。”郑瑶瑶说。
崂山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类似的花园,有些规模更大,但阿浪花园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温馨的氛围,始终在网红店中占据一席之地。它的主理人也在不断学习成长,“南方有很多成熟的花园,我们去考察过,吸取了不少灵感。”郑瑶瑶透露,未来计划把二楼露台改造成空中花园,还想再建一个阳光房,“根据季节种不同的花,让花园一直有新变化。”20年的租期给了他们从容迭代的底气,郑瑶瑶笑着说:“不急,时间还长,植物会越长越漂亮。”
未来,夫妻俩还有更多计划,比如在海边开一家咖啡馆或西餐厅,但阿浪花园始终是他们的“港湾”,会一直保留并不断完善。
阿浪花园的故事,是一对夫妻用热爱和坚持编织的童话。从一片荒地到浪漫的“南法花园”,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也为城市人提供了一处心灵栖息地。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拍出美照,更能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正如郑瑶瑶所说:“过程很辛苦,但看到花开的那一刻,一切都值得。”在崂山的群峰与田园间,这座花园还在继续生长,等待更多人推开那扇门,遇见属于自己的浪漫瞬间。
海边废墟“重生”记
80后徐广森将废弃的养殖看护房改造成咖啡馆 体验“慢下来”的生活

2022年,身为80后的徐广森在沙子口街道南窑社区发现了一座荒废多年的海边养殖看护房。这位曾在地产行业深耕17年的营销人,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别过往的职业身份,在崂山南麓的海潮声里,开启一场“废墟重生记”。如今,这座废弃多年的简陋房屋和周围荒草丛生、蚊蝇滋生的空地,已蜕变为融合咖啡、艺术与自然的复合空间——“咸·营地咖啡”。徐广森将院落取名“咸”,暗藏着双重隐喻:既有海水的咸涩质感,也谐音“闲人”的“闲”,恰如他在城市与自然间寻得的生活平衡。

徐广森
从地产营销到海边造梦
2006年,大学刚毕业的徐广森误打误撞进入地产行业,从置业顾问起步,一路做到营销管理层。在地产的黄金年代,他熟知“从拿地到销售”的全部流程,负责过产品定位、户型设计乃至营销策划,曾参与麦岛金岸等项目的推广。“地产行业就像精密的齿轮,每个人都卡在自己的板块里发力。”徐广森坦言,17年职业生涯让他习惯了被KPI捆绑的生活,“每天睁眼就是销售目标、客诉处理、评分排名,连休假时间都被工作信息填满。”

徐广森将废弃的养殖看护房改造成咖啡馆。
转折发生在2021年。随着地产行业遇冷,徐广森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40岁出头的我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卖房,好像没什么‘手艺’傍身。”他想起老话“荒年不饿手艺人”,内心对“可触摸的创造”愈发渴望。恰逢朋友提及几年前看中的海边地块,如今依旧闲置,于是他动了“做个小院”的念头。
2022年,徐广森第一次走进这片位于道路尽头的海边荒地时,眼前景象令人心凉:坍塌的房顶、堆满垃圾的破炕,到处都是蚊虫,昔日的海边养殖看护房已沦为废墟。但他却被这里的自然环境吸引——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向南望去,能看到崂山矿泉水瓶身上标志性的山景。清晨可见崂山日出,上午常有平流雾缭绕山腰,仙气弥漫。“就像寻龙定穴,我一眼就认定这里能‘活’起来。”徐广森笃定地说。
彼时,徐广森的孩子刚出生,“我不想让孩子的童年记忆只有城市高楼,我希望他能看见大海、沙滩和螃蟹。”这个朴素的愿望成了他改造荒地的最初动力。更重要的是,他想逃离“被低端KPI绑架”的生活:“以前为了业绩讨好客户,现在我想按自己的节奏活——想几点开门就几点开门,下雨阴天看心情营业,再也不想让别人牵着走。”
当工业风遇见山海诗意
改造工程远比想象中艰难。没有设计图纸,徐广森就凭着从业多年积累的空间感知力,边干边想。最初的两年他几乎住在工地上,清理了十几车垃圾,修缮坍塌的房屋框架、更换门窗,铺设管道做化粪池,用石子沙土回填地面,“房顶塌了就重新搭,墙面破损就手工抹水泥,连围栏都是用旧渔网和废木料拼的。”他坚持“废物利用”的改造哲学,从报废汽车上拆下的皮质座椅被改造成咖啡馆沙发,刷着防锈漆的金属框架透着粗粝工业风;废弃的养殖池被改造成下沉式露营区,夜晚可围坐其间点起篝火;沙石荒地铺就生态庭院,碎石缝隙里种上耐盐碱的多肉植物。他甚至用旧砖石搭建起窑炉,烤面包的香气混着海风飘散。
露营区的设计曾让他卡壳许久。为了找到“既省劲又有效果”的工艺,他琢磨了近两年,最终决定用铁丝网搭配绿植,“不想做得太精致,保留点野趣才符合海边气质。” 这种“不完美主义”贯穿始终——墙面故意保留水泥肌理,桌椅选用防腐木原色,就连咖啡杯也是粗陶材质。他说:“要的就是这种未经修饰的真实感。”
最费心思的是边界感的营造。“刚开业时,很多人没有边界意识,随意闯进来拍照,还乱扔垃圾。”徐广森于是亲手垒起石墙,“这是给客人留的最后一份尊严,也让小院有了私密感。”如今,石墙外爬满藤蔓,与远处的山海相映成趣。
咖啡店里最吸睛的是一个摩托车头盔和冲浪板。“我骑了多年的哈雷,跑过318国道,穿越过新疆沙漠,去年卖掉了,但留下头盔做纪念。”徐广森说,冲浪板则是自己未完成的爱好,“今年夏天想试试动力冲浪,人到中年总得留点‘未完成’的念想。”
“佛系”咖啡馆的疗愈功能
“咸·营地咖啡”开业至今,没有做过任何商业化营销,大众点评上零星的评价全是客人自发分享的;微信朋友圈的更新频率极低,内容多是徐广森的日常生活场景。徐广森甚至刻意不给咖啡馆装网线,“都来海边了,还玩什么手机?”
但这份“佛系”反而吸引了同频的人。每到周末,小院里挤满了带着孩子的家庭,孩子们在海滩上挖沙、捉螃蟹,大人则坐在遮阳伞下喝咖啡、看海。“最难忘的是一个暴雨天,外面坐不了人,屋里挤满了躲雨的客人,大家互不认识,却一起听着雨声聊天,特别治愈。”
徐广森定期举办露天电影、篝火晚会。“有个上海来的客人在这儿待了3天,走的时候说‘终于找回了不看手机的自在’。”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逃离都市的飞地”——有人拖家带口到海边度假,有人专程来拍胶片写真,还有人只是坐着发呆,“看潮起潮落,听浪打礁石,很多人说在这里能和自己对话。”当然,理想与现实难免发生碰撞。“遇到过没素质的客人,走后留下满地垃圾;也有人抱怨开门时间不固定,但我不想再为别人的节奏活着。”徐广森坦言,如今的收入远不足以覆盖开店的成本,全靠此前的积蓄支撑,“但只要够吃够喝,能让孩子在海边长大,我就觉得值。”
他把小院比作“自己的道场”,“现在很多人开始思考‘怎么活才算值得’。我没法定义这里,但希望它能有疗愈功能——哪怕只让客人坐一两个小时,暂时忘掉家庭工作的烦恼,也算有点意义。”
如今,徐广森把家搬到了附近的渔村中,每天步行几分钟就能来到小院。清晨侍弄花草,午后煮咖啡招待客人,傍晚陪儿子在沙滩捡贝壳,“这种慢下来的生活,以前做地产时想都不敢想。” 他指着远处崂山矿泉水瓶上的同款山景说:“你看,这里的日出和雾比任何营销文案都美,这就是我想要的‘桃花源’。”
从地产营销的精密计算,到海边造梦的随性创造,那些“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青春激情,最终沉淀为崂山脚下的一处宁静院落。徐广森用两年时间完成的是废墟到乐园的物理改造,也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的勇敢突围。在“咸·营地咖啡”,海水的咸涩与闲人的悠哉奇妙共生,恰如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人生是场体验,重要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不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想做的事体验完。”这片海边小院正是他送给自己、也送给所有都市人的“非典型人生答案”。
老房“爆改”露营地
“新农人”们带来全新业态 用青年创意重塑乡村空间

初夏午后,青岛北宅的山坳里,山语露营的主理人江宁正清理露营地上的杂草。不远处,她与丈夫亲手搭建的露营帐篷静静伫立。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山语露营已经成了社区里的时尚新地标。与露营地一墙之隔的,是“一方山野”自然农场,创始人荆雯将三面环山的荒废老屋打造成自然教育乐园。像江宁和荆雯这样为北宅带来惊喜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带来了露营地、商拍基地等全新业态,重塑乡土空间的同时,也让田野中生长出了诗意,让北宅成了青岛版的“去有风的地方”。

荆雯将废弃村居改建成“一方山野”自然农场。受访者供图
厌倦都市打拼回归乡村
江宁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宅姑娘,大学毕业后,她曾在城市中经营轰趴别墅多年。那些年,她见证了都市人在钢筋水泥间的狂欢与疲惫,也逐渐厌倦了商业化模式下的千篇一律。“以前做轰趴,就是租下海边的别墅,里面有KTV、麻将桌,大家团建聚餐,但总觉得缺了点真实的生活气息。”江宁回忆道。

江宁夫妻俩打造的山语露营。
在外打拼多年后,江宁开始渴望家乡的宁静,“山里的空气、环境都特别好,老人喜欢,孩子也能在大自然里撒欢。”江宁与曾是大学同学的丈夫一拍即合,决定回乡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露营地。“没有特别原因,就是时机到了,觉得应该做这件事。”回想起返乡创业的初心,江宁将这一切归结为“刚刚好”,心中萌生了在外边待够了的念头,再加上自家宅基地闲置下来,时机与心意的奇妙吻合让她有了打造一个山间露营地的想法。

荆雯将废弃村居改建成“一方山野”自然农场。受访者供图
与江宁不同,荆雯的人生轨迹与乡村毫无交集。她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后又在皮肤科医院任职,步入不惑之年时已拥有稳定的事业和家庭。然而,孩子的成长让她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城市里除了室内游乐场,能让孩子接触自然的地方太少了。”在自驾游过程中接触到自然教育后,荆雯发现,“孩子在大自然里是最舒展的,对身心都有益。”就这样,打造一个山间农场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北宅看到了一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废弃房屋,“那是冬季,虽然山里景色萧条枯黄,但站在房前望着远山,内心无比平静。”那一刻,她决定在这里打造一方让人们接近自然的空间。
改造老房子开启新业态
江宁的露营地占地不到两亩,原是自家的闲置宅基地。虽然没有租金压力,江宁和丈夫却事事亲力亲为。“木头自己钉,草自己种,石头自己一块一块地垒。”她指着营地内的风车说,“这个也是自己找图搭出来的。”
营地内设有可过夜的帐篷和野餐露营区,大长桌适合家庭和朋友聚会。“我不想做太商业化的东西,就想打造一个花园式的露营地。五一假期时,带着老人和小孩来的家庭特别多。”江宁抹了把汗笑着说,她身后是尚未完全爬满花架的绿植,如同这个她和丈夫亲手打造的“花园式露营地”一样,正努力生长着,“虽然现在花还没长起来,但以后会越来越好。”
江宁的“邻居”荆雯开办的“一方山野”自然农场,也是利用一座荒废多年的村居建成的。“房子虽然又老又破旧,但靠山临湖,周边多奇石叠嶂。”荆雯介绍,在改建过程中,他们遵循了“保留原生态,最大化融入自然”的理念。“我们拓宽了所有窗户,引景入‘目’。室内外都选择了原石原木,最大地保留自然元素。”荆雯告诉记者,他们还大胆地选择了异形窗户,给爱拍照的游客提供了绝佳窗景。砸开墙面换上巨幅异形窗后,崂山的四季化作流动的壁画。户外的花艺设计遵循节气和北方气候,多选用蒲苇、格桑花等草系花草,与乡村原有风貌自然融合。
两个小院的建造都充分考虑了不同客群的需求。江宁的露营地设有适合老人的榻榻米和孩子的蹦床,荆雯的“一方山野”则在自然活动中融入教育元素,“比如种植金银花、菊花等,方便孩子们了解植物药用价值,采摘后还能制作节气茶饮或美食,让孩子的生活体验更完整丰富。”
游客王先生带着孩子在“一方山野”参加了体验活动,“孩子第一次看到长在地里的茄子,觉得很新奇。这种从土地到餐桌的体验,对孩子来说很难得。”
青年创意为乡村注入活力
田园事业不仅为都市人提供了休闲去处,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我们联合周边大型种植基地和田园综合体、露营地等,策划承接更多大型活动。”荆雯说,“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农家宴、采摘的单一模式,也为村民及周边高校学生提供了就业或实习机会。”
“新农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荆雯告诉记者,自己刚来遇到第一个雨季时,由于缺乏经验未预留排水渠,暴雨裹挟山洪冲垮了湖坝,刚种下的菜地“全军覆没”,村民连夜扛着铁锹赶来,手把手教他们开沟固堤。“现在懂了,”荆雯说,“崂山每季雨水不同,清明要修枝,立夏要捉虫,水管入冬前得裹上保温层——这些都是热心村民教会我们的。”除此之外,北宅街道帮助他们加固山体、湖畔大坝、路面等,提供了更优质的经商环境。荆雯表示,“这让我们这些没有农业经验的新农人,有信心在老宅基地上做新业态的尝试和突破。”
美丽乡村吸引青年,青年创意改变乡村。年轻人的到来,正不断拓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新内涵,青年入乡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带来了许多朝气蓬勃的新产业、新业态。对于未来,江宁和荆雯都有着清晰的规划。江宁打算“一辈子做这件事,现在趁年轻把力气活干完,打好基础,以后年纪大了就冲冲咖啡、做做饭,接待客人”。荆雯则计划“扩大经营范围,如有合适土地,考虑设立健康生活板块,包括有机种植、有机餐厅、社区生活等”。
来源|(除署名外)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于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