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鑫雨
编辑|苏建勋
2024年以来,AI Coding(AI编程),无疑是最火热的AI应用创业赛道。
这一方向上涌现的许多明星产品,你或许都不陌生:2024年3月诞生在美国的“全球首个AI程序员”Devin,同年8月出圈的Cursor,以及在近期,以30亿美元的“天价”被OpenAI收购的Windsurf。
某种意义上,明超平和他在2024年9月成立的“新言意码”,是Coding赛道上姗姗来迟的玩家。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迟到”的公司,却在AI赛道已经回归理性的2024年底,掀起了一波资本追逐的热潮——成立不到半年,“新言意码”就以8000万美元的估值,连续完成了两轮数千万美金的融资。
人,在投资决策中,占了绝大因素。95后的明超平身上,有着令资本信服的典型要素:一加手机、字节跳动、月之暗面的职业组合,构成了投资人心目中最“样板”的履历。
剪映和Kimi两款产品,在他七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字节,他和团队把剪映的DAU从百万做到了一亿;作为月之暗面当家产品Kimi的核心产品负责人,他在海外试水的AI音乐视频生成产品Noisee,上线不久后就收到了硅谷VC机构a16z的邀约。

△明超平。图源:受访者
不过,在群雄逐鹿的AI Coding赛道,明超平认为自己绝对不是迟来的跟随者。
在他看来,Claude、Cursor、Devin,本质上都不是自己竞争的对象。他将这些产品,比作单反相机:“今天的写代码,和曾经的摄影一样,都被认为是专业人士才能做的事。”
相对的,明超平的目标,是将Coding,做成能在大众中普及的“手机摄影”。
“手机摄影”的发展史,让他受到了启发:拍照门槛的降低,先是让摄影的频次大幅上升,更进一步,又催生了Instagram、SnapChat等社区。
“和Camera一样,Coding可以不是一个传统的编程行为,而是一个创作行为,一个创意驱动的场景。”明超平相信,Coding和Camera一样具有普及的特质,“一旦Coding能像Camera一样成为普通人的创作行为,它产生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是成倍上升的。”
2025年3月上线的产品YouWare,是他对“Coding即创作”理念的一次验证。
在他看来,比起类似Cursor的纯Coding工具,YouWare是“工具+社区”的组合:
一方面,YouWare提供用于创作的Coding工具,用户通过对话、粘贴任意工具生成的代码,就能快速输出高质量网页;

△通过对话生成网页。图源:YouWare
另一方面,用户为YouWare提供的则是创意,通过工具将创意变为网页、游戏或App等软件。YouWare则搭建了供用户展示产品、交流创意、二创项目的社区。

△YouWare社区。图源:YouWare
在创业过程中,明超平曾多次被一个问题challenge:普通人真的有用Coding长期创作的动机吗?
“我坚定认为Coding未来是大众长期需要的技能,但很多人存疑。”他告诉《智能涌现》,没有明确答案意味着存在“反共识”,“这也是我们创业的机会,一旦你在共识中创业,你就不可能做出颠覆性的产品。”
这段创业经历,他思考最多的另一个问题是:对于AI产品而言,什么指标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人人焦虑的DAU、增长,在AI时代还占据核心地位吗?
在明超平看来,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DAU、用户量、增长率等指标,“因为互联网的趋势,与网速的提升、移动终端的普及息息相关,互联网产品自然而然与人头数有关。”
他开始用相同的方式,思考催生AI时代到来的关键要素,得出的结论是:智力的提升。这一结论,导向了他衡量AI产品的维度:“重要的指标是你消耗智能的速度,或者说Token的消耗速度。消耗Token越多,智能产生的价值越高。”
因此,比起用户量的增长,创作项目数的增长,更让明超平焦虑:“项目数的增长情况,意味着用户有没有持续消耗Token在创作。”
在他看来,今天的Coding类似于短视频创作,用户的动机大体只有两类:一是为了获得回报,二是被社区激发创作欲和灵感。
为了鼓励用户Coding,YouWare上线了Knots(积分)激励制度,用户能通过Coding项目换取积分;同时,明超平也计划自研推荐算法,让用户在社区中刷到更感兴趣的项目。
对产品体验,他也有着近乎偏执的高要求。比如,为了缩短第三方服务60秒的启动时间,团队自研了前端Sandbox引擎,将代码执行时间缩短到了5秒。
另一个细节是,如果在微信上找明超平,可能等不到他的回复;但如果在YouWare的Discord社区中发了一个产品Bug,他大概率秒回。
不过,YouWare的成绩,能让他稍稍松口气。截止5月中旬,平台上的项目数已经达到了数十万。经历快节奏创业的半年,这几天,这个年轻的团队,一起去了厦门团建。
近期,《智能涌现》和他聊了聊半年以来,他这场充满赌徒心态的创业之路。
以下是《智能涌现》对明超平观点的整理:
创业公司不要竞争,要垄断
- 我的偏好是让一个复杂的、稀缺的东西被更多人使用。
当年我们做剪映的时候也是这样。Adobe Preimere、Final Cut Pro是让专业用户去做电影工业级的创作,那个时候大家觉得没有那么多人会创作视频。但你会发现,今天的短视频时代,没有人不会创作视频。
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Coding应该给更大众的用户使用。在商业、社会层面,它都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我提供技术,用户提供创作想法,有人做游戏,有人做App和网站。Coding就不再是传统的编程行为,而是一种创作行为,一个创意驱动的场景。
- 做AI Coding产品的一个关键是,让用户有持续Coding的动机。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大家真的会有长期创作的动机吗?
我觉得有这个问题很正常,问题的存在也是我们创业最大的机会,因为这里面有“反共识”。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用户有动机,那么创业已经晚了。目前大多数人觉得没有,所以我才觉得Coding更有价值。
- 我们赌的一件事情是:今天的Coding和摄影很像。
最开始我们定义的摄影师,是手拿单反的摄影师。直到iPhone 4以后,出现了一波叫做“手机摄影师”的人。它带来的变化是,世界上一天产生的照片量指数级增加。
“手机摄影”十几年的发展,最后诞生出了Snapchat、Instagram、Youtube、TikTok,因为摄影本身越来越方便。
Coding本身跟“手机摄影”类似的点在于,它也是一个基建,一个技术。
但我们不想只做一个工具。所以我们也在想,怎么能让Coding有自己的moment,这个moment有点像当年Musical.ly里的“对口型”对短视频产生的价值。
- 我觉得大体上,大家创作只有两种动机,一种是为了获得回报,第二种是娱乐和社交。
所以我们现在激发用户创作动机的方式,第一种是给用户激励(积分Knots),第二种是提供好的灵感。我们把YouWare构建成社区的很重要的点,是希望社区能够给大家提供创意。

△平台支持用户在其他项目的基础上二创,也支持创作者对是否支持二创进行设置。图源:YouWare
- 创业公司如果Day 1就开始面临竞争,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式。这也是彼得·蒂尔(PayPal创始人)讲过的,创业公司不要竞争,要垄断。
Devin、Github,以及大家觉得会是我们竞争对手的项目,在我心目中都不是竞争对手。我们要构建的社区,或者说创作者人群,和它们完全是两码事。
- 我很讨厌竞品分析。当你在一个文档里列了三个产品,告诉大家我们相较于这三个产品的优势在哪里时,就代表你做的产品就是一个follow的产品,没法颠覆。
- 我改变不了大厂和我们的竞争,这迟早要发生。今天外卖产品、电商产品其实有很多,我觉得存活下来的无非两类:一类输出结果的上限高,另一类输出结果虽然不是100分,但成本很低。
不同的竞争维度,决定了大家不一样的取舍和策略。
- 和最初的Demo相比,我们现在的产品增加了一个Upload的功能,支持用户从Cursor、Claude、ChatGPT这些产品中把生成的代码粘过来。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你今天告诉大家,不要在其他地方Coding,就来我这里Coding,就太颠覆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智了。现在Coding的默认场景还是ChatGPT和Claude。
所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是,你成为它们的下游,而不是在上游竞争。Upload功能增加后,对我们的帮助其实蛮大的,现在有1/3的用户都从这边上传代码。

△平台支持用户上传或粘贴任意 AI 工具(如 ChatGPT、Claude、Cursor等)生成的 HTML / TSX 代码,自动生成可访问的网页链接,图源:YouWare
出海和增长,都不要相信成套的方法论
- YouWare第二天的PV涨了1000倍,到了100万。这个过程是很惊喜的,因为我看到了它强大的破坏力。
但我也觉得背后的责任很大。我们的社区中有很多用户创作的内容,你需要肩负起一个平台的审核责任。说实话,这对一个初创公司来说是蛮大的压力。
- 得到这样的增长成绩,我觉得是个偶然事件。但从中的一些learning是,你会发现什么样的品类,更具有消费价值。
比如有一些用户会做二次元的游戏、“痛墙”,还有人做idol的“打call”工具,这都非常具备传播价值。
我们团队有两个00后的女生,她们会做很多我看不懂的东西,比如原神的游戏,但消费价值特别高。
- 目前产品的增长,我只看一个指标:我们产品每天新增的项目。这意味着我们的用户有没有在持续创作,这比DAU和用户量更重要。
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变强,新增项目就会变多,自然而然就会带来更多用户的消费。
- 今天中国市场是全球范围内难度最大的市场,中国的AI用户也是全球最挑剔的一帮用户。我一定会做中国市场,但需要产品达到我心理一个很好的预期。
- 创业公司不能做太多很重的东西,现阶段创作者不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不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逻辑。比如说邀请码,这好像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方式,但创作者不需要邀请码。
但创作者需要激励,所以我们现在就上线了一个类似于积分的体系“Knots”,上传项目就能得到“Knots”。即便现在“Knots”和现金的关系不大,但还是有用户愿意为它去创作。
- 我们投放很克制,只找了一些Youtube和X上的KOL。主要是我觉得产品还没有到很满意的地步,现在花钱做增长没有必要。
我对增长有野心,但不是买量或者投放的野心,而是自然增长的野心。
- 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做好区域性的用户服务。现在我们的日本用户特别多,他们创作的内容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用户的体验。
所以我们打算做一些分发策略的调整,比如让日本用户少看英文内容,英文用户少看日语内容。
自建推荐算法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很“重”,但用户需要,我们就必须做。
- 我觉得从0开始出海的策略,大家都大差不差,问题在于有没有真的把每个环节执行到位。比如发声的渠道其实就X、Discord、Youtube这些。
如果你做海外产品,又天天刷小红书和抖音,你一定理解不了海外用户。
在执行各个环节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Know How,可能过程中你也会偶遇一些奇招。比如一些小众平台,投放和合作带来的ROI特别高。这些Know How就是我们的机密。
- 不要相信成套的方法论,比如10步做成产品。哪有这种事情?有这种事情还有创业团队吗?大厂不都干完了。
- 商业模式在这个阶段没有那么紧迫。我们现在有订阅费帮忙兜底一些Token的消耗,能够让工具做出更好的东西。
我们公司没有年假的限制
- 现在我们烧钱最猛的除了Token,就是人。其他地方我能省钱,比如办公场所。
但招人不能省钱,2024年12月我就开始组建团队。我融资还不错,也愿意在人才上花钱。
这个阶段,最大的HR还是你自己。你必须足够humble,humble到饥渴,饥渴到今天上海有个候选人,你能不能立刻飞去跟他聊。这样的事我已经做过两三次了。
不过我们招人很克制,不会一下子招五六十人。我们现在以20人的规模持续了很久。
- 我觉得我团队的人和我很类似,我对他们很了解,是在合作中很靠谱的人。这样的人才放在创业赛道也是稀缺的。
但长期来看,团队中的人太相似也不一定是个好事,我觉得团队还是要多元化的。
- 我不太喜欢前期调研的方式,因为慢。无论是做产品的节奏,还是认知积累的方式,都变慢了。
假设你团队里每个人获取认知的时间,都从一周变成一个月的话,你整个公司的反馈就会变慢,认知就不可能具备壁垒。
所以我一直和团队强调,要快速行动。我不能接受我的团队在回应用户、解决用户问题上比我慢。我应该是最慢的那个才对,因为我的时间被融资、管理等等挤满了。
- 我们团队目前70%都是技术,未来应该还会更多。剩下20%是产品、增长和运营,基本上产品是2个人,其他都是1个人。
虽然我是产品经理,但我信仰用技术和技术驱动的团队。产品经理很幸福的一个工作方式,就是有大把的研发资源来支持他的需求。所以我把资源给到研发,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更稳定可靠,而且可以做得更快。
- 从剪映、Kimi中能带到YouWare的工作方式,我都带了。
比如字节讲究坦诚清晰。我们公司的情况是,大家会默认对方是靠谱的人。
我们公司也没有年假的限制,因为我不想区分什么是年假、病假,以及审批这些东西。我也做过员工,我知道有些人就是累了、想休息,但他们还得编个理由说自己生病了。我觉得没必要,我相信你就是累了,你休息就行。
Kimi带给我们的很重要的一个点在于,要永远去关注模型的进展,而不是闭门造车。
我要求产品经理都会看paper。大家可以看豆包、Monica生成的摘要,我不要求你每一行都懂,但你得知道这篇paper在干啥。
- 我们今天可能会“事后诸葛亮”地认为,Kimi激进投流没什么用,或者说浪费了很多资源。但我会反过来问,换作是你,你当时投不投流?或者说,你认为怎么做更合适?
可能很多人会说,应该把所有钱砸进去做模型,成为DeepSeek,但这么多年真正做出来的还真只有DeepSeek。而且他们是很有钱的,没有融资压力,没有股东压力,严格意义上都不算一个创业公司。
当你处在Kimi那个关头,如果激进的投流能够换来很好看的增长,你可以更快去吸纳市场上的人才和资源,你做还是不做?我觉得产品经理的同理心就在这里。
AI产品最重要的指标不是DAU,是Token的消耗
- DAU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不是一直重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DAU才变得重要。
今年春节后回来上班,我开始反思:既然AI浪潮来得这么快,变化幅度这么大,那AI产品是不是还需要关注DAU?
DAU的重要性,取决于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如果你要做模型或者Agent,DAU可能是一个次级指标。为了让Token消耗更多,一方面是有更多的用户,另一方面是单个用户的使用频次、使用时长会更多。这意味着DAU仍然是个重要指标,但它变成了一个次级指标。
- 这个时代我们能看到很明显的一个趋势是智能本身。在我眼里,衡量智能的一种方式,很大的一个指标是你消耗智能的速度,或者说Token的消耗速度。
比如早些时候,有一个红极一时的产品Jasper.ai,用户可以用它来写邮件、广告文案。但实际上它的使用场景没那么大,因为没有那么多人每天都要写文案。所以它本身对Token的消耗是有限的。
AI产品的价值,本质上是看谁在消耗Token这件事上做得更极致。等到GPT把AI变成对话型产品后,它就可以被用来搜索、解决各种日常问题,使用场景就变大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Token的消耗速度变快了可能有10倍。
- 对比我之前用工程提升产品效果的idea,现在YouWare上线的版本明显在Token消耗上快得多,也贵得多。
所以我们其实现在花钱还挺快的,花得我肉疼。未来大家的共识一定是把Token的成本降下来。
- 在模型调用层面,我们的产品肯定是“套壳”的,底层主要接了模型Claude 3.7 Sonnet,也会用到Gemini、Claude 3.5 Haiku等模型。它们各有优势,有些任务Haiku会做得更快一点,所以不一定要用最好的模型。
“套壳”这个词会让大家低估了它背后的价值。其实体验和产品都是很多元的,不是说一个好产品只要有一个技术就行。就像一台iPhone,不是说只有一张A16、A17芯片就够了,它需要软硬件结合在一块。
套壳产品不是把模型作为它的杀手锏,它的优势在于体验驱动。就像很长一段时间里,苹果用的都是英特尔的芯片,但没人觉得苹果是一个套壳产品。
- 产品的技术选型不能放在模型迭代的延长线上,这已经是一个共识。
我觉得最直接的方法是,做产品不要想着训模型,以及不要教你的模型怎么做事,而是要想各种办法利用模型的计算能力。因为模型比你更擅长做事,让模型自己去摸索会更好。
- AI产品一个蛮重要的理念,和Manus说的一样,叫做“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
短期内你可以通过一些人工的方式把产品变好,但长期来看一定有损,你不会被这个时代变化最大、最凶猛的一个趋势赋能到。
- 我希望未来有自研模型的一天,但远远不是现在。
现在还是focus在用户的价值实现上,而不是在技术价值、模型价值上。这个阶段应该始终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和最好的结果,再实现成本可控。
同时,在模型迭代的延长线上,你始终能压榨出比现在模型效果稍微多一点点的能力。比如模型的Context是200K,但你把它用到了210K,这是最好的状态,你把模型效率发挥到最高了。
- 我对AGI的执念,是在Kimi培养出来的,因为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员工,都是AGI疯子级别的信仰者。我离开Kimi,不是说我不信仰AGI了,而是说我想走一条和ChatBot不同的路径。
我觉得Camera可能是AGI的眼睛,AGI通过Camera可以知道发生了什么。但AGI也需要手去操作、处理任务。这只手可能就是Coding。
- 直到现在,我也没觉得产品到了能够上线的程度。今天公开也是因为被人扒出来了,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刻。
但之前保罗·格雷厄姆(YC孵化器创始人)说过类似的话,如果你的第一个产品没有让你觉得很羞耻,那说明你产品发布得太慢了。
现在我的确对产品感到很羞耻,说明我速度还挺快的。

欢迎交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