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湖北省公安厅披露暑期高发诈骗类型 这五类诈骗学生和家长需高度警惕

时间:2025-07-25 15:29:00

暑假期间,学生群体有了更多时间兼职赚钱、打网络游戏,毕业生也有升学择校刚需。然而,诈骗分子也盯上了这个“窗口期”作案。

7月24日,湖北省公安厅披露一批涉及学生被骗的高发诈骗案件类型,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刷单返利类诈骗、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类诈骗、招生诈骗和境外高薪招聘陷阱。


(1)“充话费返利”原是刷单返利类诈骗

6月底,十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7岁学生小瑞刷抖音时看到一条兼职信息,添加对方QQ后,按照要求下载了一款APP做“充话费返利”任务。

起初,小瑞投入小额资金后能收到返利,并成功提现。当小瑞加大投入金额后发现无法提现,对方谎称是“系统故障”,需充值方可修复系统并提现。小瑞又转账4000元,但已无法联系上对方,才明白被骗。

警方提醒:不法分子通常伪装成知名电商平台的客服或者物流快递人员,发布虚假刷单类招聘信息,再以小额返利获取受害人信任,诱导受害人加大投入,再以“操作失误”“账户冻结”等理由迫使受害人追加资金。暑期,由于不少学生有打暑期工或兼职赚钱的需求,此类诈骗成为不法分子诱骗青少年的主要手段之一。当遇到对方要求“持续投入”“加大投入”时,要果断终止转账。


(2)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手段翻新花样多

朱某为孩子报了英语培训班。几天后,他收到培训机构发来的短信,称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请他加QQ群办理退费。朱某进群后,客服发来链接,他点击后下载了一款APP。客服谎称公司没钱,将通过购买基金赚取利润抵课程费的方式退款。朱某投入前两笔资金后均能返利并提现,但是充值第三笔后提现失败,损失3万余元。

类似遭遇还发生在大学生小李身上。她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后接到退费通知。骗子告知她,退费需要通过某平台进行,且要缴纳押金,并诱导她在一个网贷平台上贷款5000元,将贷款资金转至指定账户。最后,她不仅没有收到退费,还需要还贷款。

警方提醒: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形式很多,归根结底是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报培训班或者购物等信息,虚构本不存在的退款、理赔,再编造名目设置退款条件,诱导受害人转账。广大群众要做到“三不”:不脱离平台交易,不屏幕共享,不预付定金,接到自称客服电话时,务必找到培训班负责人或者官方平台核实信息真伪。


(3)买卖游戏账号、送游戏装备遭遇诈骗

大学生小唐在某APP看中一个高等级游戏账号,以5000元与卖家交易。付款后,卖家以游戏账号换绑失败、需要转移数据为由,诱导其缴纳押金。小唐没多想便转出两笔1888元的押金。对方又表示需要在支付宝刷够“消费额度”,才能够通过支付宝退还押金,消费的资金一并退还。小唐再次转账,直到没钱。对方表示还差2000元,可以让小唐提供APP账号收款赚取佣金,补齐差价。小唐又提供自己的APP账号和银行账号给对方使用,随后才发现被骗。小唐因提供自己的账户给对方使用成为“涉诈工具人”。

10岁学生小程玩手游时,结识一名“游戏主播”。对方称可以帮小程拍游戏视频、买游戏装备。随后,“主播”诱导小程下载某款APP,要求他开通屏幕共享功能。对方指导小程打开其母亲手机上另一款APP,获取其母亲身份信息后,利用共享屏幕功能看到手机短信验证码。掌握关键信息后,骗子迅速更改小程母亲的手机支付密码,通过购物、网络消费转移账户资金5万余元。

警方提醒:暑假期间,学生上网玩游戏时间增多,是遭遇游戏诈骗的高风险期。该类诈骗的主要手段有两类:一是发布虚假游戏账号或装备买卖信息,再设置各类交易条件要求受害人转账;二是通过诱骗或恐吓未成年人进行视频聊天、下载共享屏幕软件等远程操控手机,更改账户密码后转账。针对此类诈骗,家长要避免让孩子单独使用绑定大额资金的手机或支付设备,要对孩子保密支付密码、锁屏密码、验证码等核心信息。广大青少年应一律拒绝“送皮肤、送装备、免费代练、帮忙充游戏币、高价收购账号”等诱惑。


花钱上名校、提升学历被骗数十万元

2024年7月,武汉的12名高考生家长等来了被骗消息。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岑某,声称自己能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将身份更替为“国际交流生”进入知名院校,共计诈骗134万元。此后,岑某以院校审核流程复杂等借口拖延入学,学生的录取通知书和校园卡始终杳无音信。武汉洪山警方到岑某承诺入学的院校调查,校方反馈并未与岑某达成任何形式的合作,所有带有高校公章的材料均属伪造。很快,岑某及另一名嫌疑人方某落网。

考生小杨的高考分数只达到二本线,和她心仪的某一本大学的分数线有很大差距。小杨通过他人介绍认识自称有很强关系的万某。万某承诺说即便分数不到,通过他的运作也能进入一本高校。期间,万某以招待费、操作费等名目向家长索要50万元。录取结果出来后,小杨并没有被万某承诺的一本高校录取,而是被上海一所民办大学录取。万某又说先读这所民办大学,一年后再以插班生的名义进入小杨心仪的高校。万某还找了一个托,以相关高校领导的口吻承诺一年后插班转学。实际上,小杨心仪的大学确实有插班转学申请机制,但对学生成绩要求非常高。万某以帮助小杨修改大学成绩、帮助发表论文等为名目继续向家长骗钱,直至被抓。

警方提醒:有渠道、有人脉,能绕过正规考试录取流程,是这类诈骗的主要套路。许多家长为了子女前途决定花钱“搏一把”。在学历提升上,一定要摒弃不劳而获和“花钱买省心”的想法。防骗要点就是要多方核实,学籍、考试和录取记录等信息在官方网站都能查询到,或直接打高校招生办电话核实。


“境外赚快钱”实为被骗去从事诈骗犯罪

“去边境走私黄金来钱快,我赚了30多万!”2023年暑期,青年小凯接到朋友阿西(化名)邀请他去“发财”的信息。阿西还发来了“支付宝余额截图”,让小凯深信不疑。

当年10月,小凯被骗至境外。到达当天,他见到的是全副武装的打手,随即被限制人身自由。小凯被迫进行诈骗犯罪,没有业绩就遭受电击、橡胶棍砸头、关禁闭、关水牢等虐待。

直到今年2月29日,在公安部和湖北公安机关的多番努力下,小凯才被警方解救并带回。

警方提醒:“到境外走私黄金”“月入过万”“一趟五六千”“稳赚不赔”等涉及到境外高薪招聘的骗局近年来多发。诈骗方式主要为老同学、发小等熟人发来赚钱邀请,一旦联系上对方后,他们只会告诉受害人工作有多诱人,但不会告知其实是把受害人强行偷渡至电诈案件高发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电诈、网络赌博等犯罪。如果完成不了任务,会吃不上饭,甚至被毒打,家属还会被敲诈勒索。如在聊天软件、社交媒体上看到这种工作简单、报酬丰厚的出境务工招聘信息,需要高度警惕和多方核实招聘信息真伪;如果发现需要偷渡出镜,应果断拒绝并及时报警求助。


通讯员:李宗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