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孟娟 向佳明
一粒小药丸看似普通,成分构成却十分复杂。其中真正发挥治疗作用的核心,在于所含活性成分——原料药,它如同药效的“灵魂”。

华纳药厂研究院副院长王敬博士在进行化学实验
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纳药厂”)研究院副院长——1990年出生的王敬博士,正是这关键“灵魂”背后的锻造者之一。 2021年,王敬获得中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放弃了前往“北上广”的工作机会,选择加入浏阳本土企业华纳药厂。短短四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成长为研究院副院长,凭借专业与执着在原料药研发领域不断突破:主导完成了示踪剂等高附加值原料药的工艺开发、优化及产业化;推动数十个原料药仿制产品从实验室小试到验证生产…… 这些成果不仅有力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更将学术论文中的化学方程式,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药,让知识在产业实践中绽放价值。
破规:挑战“老工艺”,常温低压下攻克“间羟胺”
2021年9月,初入公司的王敬便迎来了在华纳药厂的首场“大考”。当时,公司一个研发团队在中试阶段制备间羟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主要用于升高血压、改善休克状态)时遇到技术瓶颈,团队当时采用的是合作研发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方案。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两个不同的氢化位点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分阶段反应(先在低温低压下完成第一个反应,再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第二步反应),然而生产过程中杂质含量始终居高不下。
“当时团队里气氛有点沉闷,大家反复尝试,杂质问题就是解决不了,损耗很大。”一位当时的项目成员回忆。抱着探讨交流的心态,团队负责人找到了这位新来的博士。
王敬深入研究后发现,该工艺源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本工艺汇编,该技术在小剂量研发时损耗尚在合理范围内,一旦投入大批量生产,原材料损耗将大幅增加。

华纳药厂研究院副院长王敬博士在实验室查看样品标签
凭借从本科到博士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他大胆提出创新方案:第二个反应位点完全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因为高温不仅会产生更多杂质和副产品,还会增加氢气需求量与能耗,大幅提升纯化难度。他建议完成第一阶段反应后,直接进行样品检测提纯,经过反复试验,他的方案最终得到验证。
“这不仅仅是节省了氢气与能耗,”王敬解释道,“更重要的是,工艺变得更简单可控、且安全环保,纯化难度也直线下降,这才是产业化的关键。”如今,这条经王敬“改良”的间羟胺生产线已稳定运行,并在2025年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立新:巧用疏水特性,示踪剂纯度从99.5%跃升至99.99%
临床检验中,有一种用于淋巴管造影的生物染料(示踪剂),其高纯度是确保检测准确性的关键。此前,国外规模化产品中,纯度长期卡在99.5%的关口,更令人咋舌的是,为了达到这一标准,原料损耗率高达80%。
传统纯化技术如同“双刃剑”,依赖产品与吸附材料的氢键作用,虽能捕捉目标产物,但弊端是氢键作用过于强导致大量产品被材料吸附,造成大量损耗。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王敬没有退缩。2022年12月,他带领团队扎进实验室,开启了攻关之旅。 历经无数次尝试与失败,他们从未放弃。最终,王敬另辟蹊径,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吸附材料的疏水作用进行提纯。这一思路在当时颇为大胆,因为这项技术此前主要应用于无机物除杂,在有机小分子纯化领域鲜有先例。
2023年5月,经过五个月的持续优化,当疏水方案应用于该示踪剂纯化实验时,效果远超预期,目标产物与杂质被精准分离,纯度跃升至99.99%,损耗率则断崖式降至30%。
“这感觉就像在迷宫里突然找到了那扇隐藏的门。”王敬回忆那一刻,依然带着兴奋。这项利用疏水特性的创新纯化工艺,不仅打破了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无害化的纯化过程更大幅提升了环保性能,为产品后续开发扫清了关键技术障碍。
同行:厚植研发沃土,企业与人才的创新交响
在示踪剂的纯化攻关中,王敬团队曾通过连续6次盐析结晶法,成功将纯度提升至99.85 %。这已是不小的突破,团队一度感到振奋。

华纳药厂研究院副院长王敬博士与团队成员在查看仪器检测结果
然而,公司评审后未采纳该方案,而是从产业化可行性角度提出考量:六次结晶工艺虽在研发阶段可行,但放大生产后,时间、能耗、设备及物料成本将大幅提高,工艺流畅性、生产弹性、大规模成本控制及产业化进程均将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公司也给予了坚定支持:“你只管研发,需要设备经费随时满足。”在这样掷地有声的承诺下,王敬团队得以专注探索更优方案,最终利用疏水纯化法迎来了颠覆性突破,将纯度再提升0.14个百分点至99.99%。
正是看重企业给予科研人员的充分信任与自由探索空间, 王敬才坚定了扎根华纳药厂的决心。入职面试时,董事长亲自与王敬长谈,详细阐述了企业“潜心制药、诚信待人”的经营理念,以及以高端原料药为突破口,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原料药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这与王敬“将所学转化为攻坚力量、深耕医药产业化”的职业理想高度契合。
企业的承诺并非空谈,数据显示: 2024年,华纳药厂研发费用高达1.58亿元,同比增长53.45%,占营收比例达11.21%;目前共有研发人员42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4.57%。
企业清晰的战略定位与充足的资源投入,为科研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而以王敬为代表的青年才俊,则用技术突破反哺企业发展。当前,华纳药厂拥有近70个原料药品种,其中超50个已成功转“A”,王敬的“四年三级跳”也并非特例,而是企业与人才互相成就的缩影。
“生物医药研发体系庞大,必须聚焦细分领域,引入兼具专业深度与产业理想的精兵,才能实现关键突破。”基于数十年理论实践积淀,王敬得出这一深刻认识,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华纳沃土”,同步跟进行业技术迭代,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企业共同成长,推动华纳药厂的科技创新实现进阶发展。

采访手记:破立之间,看见浏阳药企的创新脉动
采访王敬博士的过程,如同解码一粒药丸的诞生——看似微小的突破,实则是无数次“破规”与“立新”交织的成果,破的是对经验主义的盲从,立的是以专业逻辑重塑规则的创新胆识。
近日,在2025PDI 医药研发·创新大会暨中国医药研发百强榜发布会上,《2025中国药品研发实力排行榜》系列榜单隆重发布,华纳药厂凭借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荣登《2025中国化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100,这份荣誉背后,正是企业对“破立之道”的深度实践,破除“唯成本论”的短视,立起“科学家本位”的科研创新体系,赋予人才挑战成规、探索未知的底气与空间。
华纳药厂与王敬博士“破立”共振,不仅是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也为中国药企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在全球医药产业变革浪潮下,唯有以破局者的姿态和创新者的智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向着更广阔的未来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