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依法严惩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对空挂床、病历造假、篡改检验报告等医保骗保行为予以严惩,释放全链条打击治理医保骗保犯罪的信号。
医保骗保手段常翻新,隐蔽性更强。有的犯罪分子另辟蹊径,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下家收购、销售“医保回收药品”。这些犯罪分子组织有序、分工明确,通过非接触式手段,倒卖医保骗保药品非法牟利,不仅造成医保基金损失,还有大量药品得不到妥善保管而浪费。更严重的是,部分变质药品再次流入销售环节,形成“回流药”黑色产业链,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针对各类医保骗保犯罪,特别是隐形的非接触式犯罪,必须严厉打击,依法惩处。据统计,2024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1156件2299人,一审结案数同比增长131.2%,挽回医保基金损失4.02亿余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还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准确认定医保骗保犯罪,进一步健全协同配合机制。
随着医保改革深入推进,惠民政策不断深化,需合力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医保骗保犯罪高发、多发,暴露出医保监管有待完善。对于新问题新现象,一方面,监管边界应不断拓展,从“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等逐渐延伸到更广泛领域,对医院重点领域、重点药品实施全方位监管;另一方面,监管方式也要同步更新,综合运用人工抽查、智能监控、大数据监管等,增强监管精准性、实效性,实现“去存量、控增量”,杜绝“跑冒滴漏”,促进医保基金规范使用,保护好百姓的“救命钱”。(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