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徐嘉婧 张思雨)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路同行”实践团深入调研基层医疗发展现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宜昌市创新实施的大学生村医“四定培养模式”。

政策保障如何转化为人才留任?实践团在五峰县卫健局的座谈会上获得关键信息。该县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委培、定向就业、定向晋升”机制,形成人才培养闭环。人均24000元的年薪补助、卫生室专项运营经费、90%的养老补贴等政策,为大学生村医提供制度保障。调研报告指出:“职业发展通道与生活保障体系的协同建设,是基层留人的关键。”
在仁和坪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彭业旭的从业经历印证了政策实效。这位首批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村医,历经9年基层锻炼成长为科室负责人。她的职业轨迹展现了基层医疗人才的成长空间。实践团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基层岗位的专业价值,体现在解决群众实际健康需求的过程中。”
业产坪村卫生室内,村医向涛正为村民处理伤口。这位通过“双百工程”培养的医生表示:“前辈的传帮带让我快速掌握实用技能。”五峰县卫健局局长肖永奎介绍,全县通过“师带徒”机制已培养113名大学生村医,如期实现“一村一医学生”目标。数据显示,77.3%的在岗大学生村医愿意长期服务基层。
实践团收集的百余页访谈记录显示,大学生村医通过健康监测、科普宣教等方式提升乡村健康水平。调研团队观察到:“年轻医生们用专业服务改变村民健康观念,这种双向成长正是基层医疗发展的活力之源。”

从政策设计到实施成效,这支高校团队通过系统调研搭建起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桥梁。调研报告建议:“持续优化职业发展通道,将进一步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据悉,该团队将继续开展追踪研究,为乡村医疗人才建设提供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