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热门项目“非洲大草原”多媒体展区,有近10位孩子擅自翻越围栏,进入标本展示区嬉戏玩耍。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将较小的狮子标本抱在手上拍照,甚至还有一个小男孩直接骑上了一头成年狮子标本。
正值暑期,各大博物馆迎来游客高峰,这是文博热持续升温的一个积极信号。但上海自然博物馆所出现的这一幕,让人唏嘘。要知道,文明参观本该是底线。而未成年人进入博物馆,本身也内嵌着规则教育的价值——哪些展品可以触摸,哪些展品只能“远观”,哪些区域可以进入,哪些区域是“禁区”,在游览过程中,家长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其释放的规则教育意义,或并不亚于他们在参观中所获得的文化熏陶的意义。
然而,当一些孩子在博物馆毫无约束地“释放天性”,甚至在家长“鼓励”下翻越禁区,肆意摆弄狮子标本——骑跨、搂抱、拍照,这映射的已不仅仅是孩童规则意识的匮乏,更暴露了家庭教育的缺位。特别是在志愿者劝说后,一些家长还给予投诉,这反映的是一种是非观的扭曲。这些家长或都需要必要的内省——这样的博物馆之旅,是否给孩子带来了正面教育价值,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事实上,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游的火爆,这类现象似乎也开始变得多起来。这或许也在提醒社会,文明参观素养的生成,并未跟上博物馆游热情的升温。对此,每一名带孩子进入博物馆的家长,都有必要事先了解文明参观的需求,并在参观过程中,以正确的方式向孩子传递对规则、对文化的敬畏。同时,针对现状,博物馆也可以在规则说明、文明参观提醒、现场处置及布展设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强化和干预,以形成对于“不文明”行为更有效的引导与约束作用。
从更多维度来看,针对不文明参观现象,社会各方也还可以做得更多。如目前已有一些博物馆推出了“可互动、可触摸”的展品区域,这丰富了博物馆展陈形式,也更好地满足了一些孩童的需求。这或许也是从优化供给的角度,减少不文明参观行为的一种方式。此外,学校也不妨把文明参观常识和规则的普及纳入课堂教育,让更多孩子了解规则、敬畏规则。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2版
作者:朱昌俊